地質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成都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桂林工學院隱伏礦床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5年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
工作經歷:
1970年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地質找礦系,歷任河南省冶金地質一隊技術員、地質組長,河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科研室副主任、河南有色礦產地質研究所副所長、河南有色地礦局地質技術處副處長、處長,局副總工程師、局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局副巡視員?,F任北京中礦東方礦業有限公司、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科技顧問,國家級礦產儲量評估師、國家級礦產督察員,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地質學術委員會委員,河南省安全生產專家組成員、河南省首批注冊高級咨詢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成都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桂林工學院隱伏礦床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1年獲得中國地質學會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2002年獲得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河南省優秀專家”稱號,2005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獲得河南省地質工作突出貢獻獎。
科研成果:
王志光教授長期從事礦產地質勘查和找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攻關項目12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先后參與和主持了河南、貴州和山西等省十余項鋁土礦重點勘查和科研項目,向國家提交了陜縣水泉洼和邸塢等兩處大型優質鋁土礦,于2000年獲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九五”找礦成果一等獎;于1986-1990年,任項目負責人和由河南有色礦產地質研究所牽頭、中南工大、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新疆有色地質局等單位專家組成的科研隊隊長,主持完成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三零五項目中的《新疆鋁土礦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方向》等兩項科研任務,獲新疆自治區1990年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三零五項目科研工作三等獎;于1994-1996年,任項目負責人,主持完成國家黃金科技攻關項目《河南省瑤溝金礦區構造控礦規律及成礦預測》,獲冶金工業部黃金科技進步三等獎;于1999-2001年,任項目技術負責人,主編完成國土資源部下達項目《鋁土礦、冶鎂菱鎂礦地質勘查規范》的編制,已于2002年由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
2000-2002年,他擔任項目負責人,主持完成國家地質大調查項目“河南內鄉-南召地區銀銅鋅礦資源評價”,發現內鄉縣銀洞溝大型銀多金屬礦床,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
近年來,王志光教授積極參與了國外礦產資源的考察選區和地質勘查工作。他先后應邀參加了由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中心、北京中礦東方礦業科技公司、中鋼集團等單位組織的東南亞、西亞、非洲、南美地區銅礦、鐵礦、鋁土礦、鉻鐵礦、金礦、鉛鋅礦等礦產資源的考察選區和項目成果驗收活動,并擔任了有色地調中心、河南有色地礦局等單位承擔的塞拉利昂、菲律賓、越南、蒙古、智利、利比里亞、馬達加斯加、土耳其、柬埔寨等國外找礦勘查項目的技術指導工作。
教學成果:
王志光教授在國內有色金屬行業和河南地學界同行專家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是礦產地質領域學術帶頭人之一。2004年以來,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聘請,先后擔任了6名博士生的第二導師,他們現均已獲得博士學位,正在地礦工作各個崗位發揮重要作用。
論文著作:
王志光教授對礦田構造、金屬礦產成礦預測和資源潛力評價造詣較深、見解獨特,先后發表論文50余篇,并獲得河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1999年)、河南省實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年)、河南省地質學會優秀論文特等獎(2005年)、河南省有色金屬行業優秀論文一等獎(2003年)、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優秀建議獎一等獎(2003年)、中國地質學會優秀論文獎(2001年)。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他采用伸展構造觀點,系統研究和厘定了華北地塊南緣的變質核雜巖構造及其控礦作用機制;擔任第一作者,主持完成了近50萬字的《華北地塊南緣地質構造演化與成礦》專著(冶金工業出版社,1997年出版),對指導該地區找礦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1996年8月,他用英文撰寫的論文《華北地塊南緣變質核雜巖構造特征及控礦模式》,被中國地質學會推薦,在第30屆國際地質學會學科討論會上進行了宣讀,并在《中國有色金屬學報》(英文版)全文發表。